第1116章 反法西斯军-《抗日之幽灵》


    第(2/3)页

    因此,卫平亲自来过蒙古日军改造基地一次,他想要见识野坂参三的巧舌如簧有多大的魔力,能让这么多日军战俘齐齐扭转思想。

    同时,卫平还必须保证防止教育感化工作浮于表面,免得被日军的表演所欺骗,要不然可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不过,卫平很快发现,野坂参三的教育工作十分的高效,且比自己当初的做法更加老练和出色。

    首先,野坂参三对日军战俘进行了更加细分的分配:

    他不仅仅将日军的底层士兵和军官分散开来,而且还将这几十万日军战俘按照不同的故乡、家庭背景、所属阶层、兴趣爱好等十余个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划分,然后再对症下药,以不同的教育手段对付不同的日军战俘人群,从而显著地提升了感化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比方说来自熊本的日本兵,这些日本兵出生于贫瘠的熊本地区,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这些熊本迷们自然也是最难以转变的战俘,于是乎野坂参三便投入了更多的力量进行教育。

    而作为对比,来自大阪的日本兵们则十分的配合工作。

    毕竟大阪地区是日本著名的商业地区,商业一旦发达了,人心思就会变得活络,所以大阪地区的日本兵也是整个日本最不愿意为所谓的什么天皇拼命的人群。

    大名鼎鼎的日军第四师团就是最好的写照。

    对付这样一群愿意配合教育感化工作并且本身就有思想基础的日本战俘,野坂参三便能投入更少的力量,而将主要力量用于“攻坚”。

    同时,野坂参三还进行了看似南辕北辙的一番操作:

    他将一些冥顽不灵的刺头战俘给安排进入了改造效果良好的日军战俘班级之中,这看似会造成那些冥顽不灵的战俘将固执和顽抗情绪传递到其他人的身上,可实际上,这样的安排却会令这些刺头陷入到深深的孤立境地之中,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思想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之时,难免就会怀疑自己的选择到底是错误还是正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