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全家都带金手指》


    第(2/3)页

    甚至只会比她想的更多。

    比方说,随着酒越酿越多,那孩子会琢磨,这要是一坛子都没卖出去,回来怎么面对家里人。

    又是个要脸的性子。

    白天帮家里张罗这张罗那,好像表现的挺轻松。

    话说回来,就家里这些人,包括她都没卖过酒,不懂这方面的事儿,和她们商量也没用不是。

    所以说,到了夜里,大德子那孩子快要愁的睡不着觉了。

    越是离出发日近,越是容易睡不着。

    你看,只琢磨个酒名,咱家德子都能心理负担极重,是担忧想不出好词吗?不,是怕酒卖不出去。

    秀花冲外头喊道:“女婿啊?把那石杵给我拿进来。”

    左撇子在外面应了一声:“知道啦。”

    小稻问秀花:“外婆,大晚上的,要石杵干啥。您说,我来弄。”

    外婆这几日酿酒,扒玉米粒扒的手肿,为接酒手腕也浮肿,到现在还没有消下去。

    小稻想着她来干,外婆只要吩咐就行。

    秀花摆摆手:“不用,我也不干,劝让你爹干。我让他将小米磨成面,再杵杵。”

    “啊?小米?”小稻头一回听说要将小米磨面,这是要做什么。

    “做饼子,给你男人还有你小妹夫他们,赶明儿带着路上吃。我先将面粉预备出来。”

    主要是给德子带。

    那种用小米面和细白面摊出的饼软乎的。

    秀花有一阵不是想要自卖自身吗?

    在人伢子和她一拨里的婆子里,有一位以前在大宅子里伺候,那家犯事儿了,然后那婆子只能将自己再卖一遍。

    和她挺有话聊的。

    那婆子曾和她说过,一定要想办法去大宅子,当末等婆子都比去小地主家强,差别太大了。

    就比方说,大富大贵之家,赶路不像咱老百姓吃干巴饼子,那干吧饼子,噎得人打嗝还直掉渣。

    说人家大富大贵之家主子吃糕点,然后连陪同的婆子丫鬟吃的也可好了。就吃这种小米面和白面摊出来的饼子,还用鸡蛋和面,放一点点糖,吃起来口感又甜软又细发。

    秀花就记下了。

    她打算赶明儿给朱兴德多摊一些这样的饼子带上,免得咱家德子万一上火,嗓子咽不下别的吃食。

    她做外婆的,能做的也就是这个了。

    ……

    与此同时,朱兴德来到小妹夫门前。

    他确实如外婆所猜测的那般,心理有些压力,不得不打扰了。

    想着,起个好名吧,只要能对酒好,能顺利卖出去,他一丝一毫的细节都不会放过。

    从酒名到酒坛子,他要开始研究这些了。

    朱兴德正要敲门,里面的说话声传了出来。

    他小姨子小麦问罗峻熙:“夫君,你的书是不是全看完啦?我看你翻的都卷边儿了。”

    他小妹夫说:“是。”

    “那要不要回家取一趟?”

    “不用,家里也没什么了。考秀才,看这些就够用。”

    然后小姨子打听,考秀才看这些,那之后考举人呢。

    小妹夫迟疑地声音传出来:“那就要买了,家里一本没有……”

    解释了一通,甭管小麦听没听懂,反正朱兴德站在门外却是听懂了。

    考举人的书,是贵书,有些甚至是藏书,即便去书院想借书都借不出来。

    另外,考举人涉及的方面就广了,答的题会有:假如你是官员遇到什么情况需要怎么安排,最费钱的书籍、最值得参考是邸报。

    邸报是抄发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的抄本,县里书坊没有卖的,府城才有卖,还是指定的一家。

    你想啊,能弄到这种内容做抄本卖,这都属于官方开的书坊了,上面的主子备不住是哪位王爷呢。

    而这样的抄本,由于难得,卖的极贵。考举人考进士却离不开。

    其实里面的小麦也听懂了。她最近陪罗峻熙念书,对科举的事比以前了解得多。

    小麦没吱声,是因为她在思虑:

    如若邸报很贵,再加上考举人的书籍也很贵,想必婆婆到时虽然会给夫君银钱,但是后面总会跟着一声:“唉。”

    遇到情绪急躁时,婆母甚至还会抓着她夫君不停嘱咐:“你算算我都给你花多少银钱了,你可千千万万要考上啊。”

    以前买秀才书籍的时候就这样。

    很难想象,往后再朝上考,一本书要是再贵上几倍,婆婆会絮叨成什么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