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颜值控好讨厌-《大魔王又出手了》


    第(2/3)页

    在这个窒息的空间内,他必须完成惊人的逃生行动。

    这样的剧情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让观众的情绪禁不住跟随主人公的命运跌宕起伏。

    而观众的希望也像棺材内逐渐被耗尽的氧气,和那盏明灭不定的火光。

    终于,在观众万念俱灰、却瞥见最后一丝光亮时,被冷冷地告知,那束光不过是白驹过隙,等待的,仍将是永恒的黑暗。

    人生就是一场活埋,每个人都在黑暗、幽闭、令人窒息的困局中苟延残喘,挣扎求生,而僵硬的体制、自私冷漠的人际关系是比恐怖分子更令人不寒而栗的刽子手,置人于更冰冷的绝望。

    这样的主题在影片中被极端夸大:

    在王大壮自救的过程中,他曾拨打了报警电话、自己服务的公司、家人、朋友等,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冷漠、讽刺和有关部门的踢皮球。

    有关部门人事部主任在录音完毕后轻声说了一声“对不起”,营救人质小组人员在最后也说了声“对不起”。

    这样的“对不起”不仅充斥着整个影片,也充斥着现实生活:君不见那些无力担当的人,以这轻松的三个字推诿了承担义务和兑现责任的一切可能。

    影片中重复过很多次“谁在乎你是死是活”。

    在这个利益大过天的社会,并没有人真正在乎王大壮,哪怕是那个有点老年痴呆的老妈——当一个鲜活的生命与所谓国家尊严、集团利益狭路相逢的时候,个人渺小得等同于无。

    真正有决定力的,是人置身生活中的局限性,是各自的自私和软弱。

    就像影片临近结尾那处超现实的镜头——机位忽然被拉至无限高,王大壮躺在棺木中的身躯彷如一具已经腐朽的骷髅。

    四壁的棺木却在黑暗中无限延伸,好似没有尽头。

    影片中究竟有多少bug,或者那个棺材是不是真的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道出了现代人的命运处境。

    每个人都生活在险象环生的深渊中,孤立无援,不得而出。

    一切看似没有任何希望。

    没有希望来自周遭的世界,没有希望来自身边的人,也似乎没有希望来自自己。

    而荒谬的人生又总是恶作剧般不断给予你希望,再熄灭。

    在这样一个孤独的星球上,没有谁是谁的救世主。

    我们只有守住属于自己的坚持和尊严,哪怕底线一再被践踏,哪怕没有光明可言,撑下去,也许就是唯一的救赎。

    姚明月最多的感受是,这部电影实在是太犀利了。

    它虽然不是什么恐怖片,但也能让人捏着汗来观看。

    同时,姚明月也感叹,导演真能省钱。

    这电影,好像只要是有手机的人都能拍,一个演员,一个场景演到底。

    影片很压抑,试想一下,把自己活埋在离地面几公尺的棺材里,给一个手机,一个打火机,自己会怎么做?

    挣扎,愤怒,抱怨,害怕,绝望,之后还有什么?

    男主角打电话给他妈妈的那段让姚明月唏嘘,里面有很多让人思考的东西。

    现实终究是残酷的,信心和氧气一样,一点点被消耗掉,就像打不过去的游戏一样,到最后还是不得不放弃一切希望,结局拍得特别好。

    不管多民主的国家,那些“有关部门”说起话来的口吻听上去都何其相似。

    活着,已经很不容易了。

    王依姗的感受也差不多,《活埋》是一部完全超出她想象的电影,其创造的惊悚和窒息感完全震撼了她。

    从影片第一秒开始到最后一秒,她丝毫没有放松喘息的机会。

    她不知道这部电影剧透后会给观影感受造成多大的影响,至少她是因为在不知道结局的情况下情绪才完全被影片操控。

    观影才一小半,王依姗担心电影会采用两条平行故事线,一边是被困的王大壮,一边是营救他的人。

    因为一旦如此,电影则很难摆脱平庸和俗套。

    她庆幸的是,导演选了更为冒险不成功便成仁的做法,至始至终都将镜头对准棺材中的主角。

    她觉得,影片最成功之处是让观众身临其境,不同于同类电影中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而是“如果是你你会有什么感受”。

    要将主角的心理感受传达给荧幕前的观众是极其困难的,特别当场景和主角均是单一的情况下。

    但导演居然非常成功的做到了。

    这部电影的“窒息程度”大致可以由两个突发事件,分为三个递增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导演主要解决的是让男主角同时也让观众了解现状,他究竟是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在这里,要怎么做才能逃出去?

    这个阶段中,王大壮用手机给他能想到的所有人打去电话,报警电话,雇佣他的公司,一直未接电话的妻子,老年痴呆的母亲,驻古巴比伦人质营救队,当然还有绑架他的恐怖分子。

    在所有问题得到答案后,他开始等待。

    期间他曾听到棺木外有奇怪诡异的声音,但因为本身患有焦虑症容易呼吸急促,而棺木中的氧气在不断减少,因此后来他吃了裤包中的镇静药沉睡过去。
    第(2/3)页